读王沪宁的《政治的人生》
无意中看到一本著作,王沪宁的《政治的人生》,很有收获。
最大的体会是日常思考复盘真的很重要,乃至也可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每天晚上记录一些经历、思考、心得,本身就是一种修行。
对此,作者在前言里就有很实在的表述:
夜色下来,一切归于宁静,望着窗外闪烁的路灯,可以静静地思考自己和世界,思考在自己的行政工作和学术研究中排不上号的事情。从中找出有意义的东西,做一点小小的思想享受。
实在是心有戚戚。
接着,你会发现,作者真是无书不读。
身为政治学教授,日记里自然是充斥了很多政治历史、学术教学相关的记录。
但是在此之外,像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哲学的著作和思考也都有涉及。字里行间能体会到作者阅读的广度和思想智取的开放性。
最让我意外的,甚至也会看电脑方面的,比如《MS DOS 6.0》,在当时(1993年)是最先进的系统了,作者也会在一天工作结束的深夜,拿出来阅读和评论,让自己紧跟时代科技的前沿。
那时中文输入是个热点问题。作者联想到,纸笔写作与电脑打字写作对人思维方式的影响,前者是一笔一画的图形,而后者是要用拼音因而是通过声音来输出。
很好的思考。
这还不止。如果你以为作者是只知道读书、做研究的学者,就大错特错了。
虽然那个年代几乎没有什么娱乐休闲,但他也经常会在凌晨看电影电视剧,都是时下最热门的,跟如今年轻人工作之余追剧、看电影,并无二致。
可见人家也并不是独守书斋不闻窗外,而是紧跟热点,吸收尤其是西方最新的文化作品。
区别在于,这些影视佳作并非纯粹娱乐式地看热闹,而是激发了思考,反过来也开拓了严肃学术研究的视角。
强度不大,还能兼顾娱乐和优质内容的输入,可以看做是晚上累了的时候不错的生活方式了。
这让我想起了美国著名作家斯蒂芬金的《写作这回事》。
里面提到对于热爱写作的人来说,很自然地就会把所有时间都用来写作,为了专注,就得屏蔽一切看电视之类的娱乐。
但是这段话之后紧跟着又提到自己每周六都会看棒球比赛。
让人不禁心生疑问,这不是前后矛盾吗?
其实,凡事没有极端。
斯蒂芬这里反对的是漫无目的纯粹消遣时光的看电视,这跟我们现在的刷手机,被动地被算法投喂信息流、短视频是类似的,严重浪费时间不说,还让大脑逐渐迟钝、状态变差。
如果是一项固定的热爱的日常休闲活动,能保持工作和生活的张弛节奏,培养一份业余爱好,则大有裨益。
比如斯蒂芬金提到的喜欢看电视转播棒球比赛,此时电视是休息的载体,而非无脑娱乐,就不必拘泥于屏蔽电视这样的教条了,这只会让自己陷入无谓的紧绷。
甚至他可能会在看电视时就已经想到如何将某个棒球细节写进某本恐怖小说里了——实在是很好的休息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