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工作方式:以外部输出为牵引



我决定要转变工作方式:从先前以输入为主,转变为以输出(对外价值贡献)为牵引的工作模式。

这个转变,首先意味着“工作”定义的转变。当说“工作”时,指的就是有明确的输出成果、跟主要目标紧密相关的事项。这个输出成果,需要是对目标达成有实际影响的交付物,且往往是可以对外发布、对外有价值的。

所以,这个定义,将工作跟学习、娱乐等活动明确区分开来。如果是单纯的读书、看教程视频、写书评这类活动,虽然可以说让自己的见识得到了提升,也有了思考锻炼,但终归是以输入为主,且输出过于碎片化,仍是以自我表达为导向,所以不能算作工作;且就学习来说,因为没有设定明确的阶段目标,其效果也是不佳的,也算不上是好的学习方式。

那么,按照上述定义,什么才算是“工作”呢?

推进项目是工作,达成某个里程碑,取得了某项进展,离最终的项目成果更近了。做调研是工作,有调研报告、较为明确的结论,作为下阶段的必要输入,后续工作可以进一步开展;类似的,带着问题、有明确的起止时间做分析、做研究属于工作。而写文章、做方案、思考关键问题、做演讲等,自然也在这个范畴。

跑市场、见客户、跟关键合作者建立联系、维持关系,这些看似“虚”的事情,也是工作,这里的交付物是人际关系的增强。无形的交付物也是交付物,且人际关系本身就是目标达成的关键组成部分。所以,开会、讨论、沟通也在这个范畴,都是协作过程中的必要投入。只不过这块因为输出物无形而不太好衡量,很容易陷入无效投入,需要谨慎识别哪些是必要的。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要区分清楚“real work”和“fake work”。有些事情,说起来也有明确的交付物,但是跟当下的高优目标(主要矛盾)关联不大,虽然做了很多努力,但并没有产生多少价值——价值来自对外的贡献,而贡献落在对高优目标的识别和确认上。

比如,最近的目标是建立自己的知识管理体系,需要选型一款笔记软件来开始记录。有很多人对市面上的笔记软件挨个试过来,纠结这个软件有些实在太好用,但是不如另一些软件的书写体验好,有的还在收费不知道值不值,就是定不下来用哪个。或者来回折腾某个软件的插件和主题,各种下载安装,看看效果再删掉。就这样投入了好几天,把自己搞得筋疲力竭,一篇笔记都没有写下来。

这就是典型的fake work: 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花费太多精力,偏离了主要目标,回过神来,精力被耗费的所剩无几,又意识到做了这么多无用功而感到沮丧,结果就是没有结果了。

可见,这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跟特定时段的特定目标是绑定的,也跟工作方法、工作习惯有关。

不止如此,这个工作的定义,也意味着每一段成形的工作结果都要有一个价值出口。所谓“交付物”,自然需要有交付对象、交付方式或交付渠道。做了调研,就要有调研报告或结论发给汇报方和关注方;做了修改迭代,就要同步出去。

如果只是读书做笔记,只是交付给自己,可以吗?可以是可以,但这就不算是工作了,只能算是个人成长,可以看作是自我学习修炼的一种方式。而我这里能称之为工作的,一定是要面向外部、给外界的某个对象创造贡献价值的。

因而对读书来说,如果是认知类的,最好是输出一个感想发出去,有时间的也可写成一篇文章发布;如果是实用类的方法类的,最好是身体力行,将之转化为可操作的指令步骤,然后加以练习实践,获取反馈。

最后,将工作定义澄清后,进一步要明确的就是一个基本的时间安排:每天的大块时间都要用来工作,而非其他。这样才能完全将工作模式切换到输出牵引,避免一味内循环。实践证明,后者的进步成效是缓慢的,不稳定的。人需要不断实践,拿到外部世界的反馈输入,从而持续迭代实现稳定正向循环。

这里的大块时间,指的就是白天的9-12三个小时,和下午的14:30-17:30的三个小时。需要保证每天这6个小时的专注投入、深度工作,有明确的输出入交付物。

要实现这个转变,至少在前期需要高度觉解,摆脱无意识的侵扰,时刻问自己:当下最应该做的是什么?这其实也是临在状态的修炼,就把这个工作方式的转变当成一个练习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