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3点的顿悟:原来我的焦虑,只是大脑在"空转" | 《当下的力量》深度解读
当第n次在凌晨3点复盘人生失误时,我突然发现,那些让我窒息的『如果当初…』,不过是大脑在无目的分泌焦虑递质——就像误开了永久静音的浏览器,无数标签页正在吞噬我的注意力。
这个反常识的觉醒,始于被翻烂的《当下的力量》的某一页。
深读《当下的力量》让我开始改变
2025年开年,我对新的一年做了憧憬和规划。
整个过程波澜不惊,如同例行公事一般。
一个季度过去了,毫无意外,2024年年底又丧又差、一潭死水的状态还在延续,并没有因为2025开年的规划而有了什么改观。
毕竟,真正的转变来自内心,而不是过了一个农历新年就一定会万象更新。
这个死水状态已经持续多年:终日疲于内耗,浑浑噩噩,在低品质的假努力中似乎风风火火的忙碌,回头一看多是不知所谓的庸碌。
惯性太强大,改变很艰难。
有那么几个月,我整宿整宿地熬夜。
只因不甘心就这么结束无所作为的一日,却又明知这样的后果只能是次日晚起且重复今日。
就这样深陷沉沦,不可自拔。
我确乎筋疲力竭,我似乎无能为力。我原地踏步,不进则退。为此我焦虑不安,无济于事。
4月的一个下午,百无聊赖之中,我又翻开这本几年前就读过,但没怎么深入很快就忘掉的一本经典奇书《当下的力量》。
而这次再读,感受大不相同。连续几天,我都沉浸其中。
反复咀嚼了其中震颤到我内心的一些话语,忽然间,有了开头的那个顿悟时刻。
痛苦的本质是注意力的缺失
这次重读最大的认知升级,是发现并理解了思维并不是真正的自我。
大脑作为身体器官,核心功能就是思维思考:
它能帮助我们保持理性,能做出逻辑推理,能分析洞察,这都是思维强大和宝贵的地方。
然而,思维也是一把双刃剑,在提供上述功能的同时,只要一有机会,它就会一直运转,生成各种有的没的的想法念头。
这些想法念头并不是附着在某件具体事情上,也不带有目的性,完全是一种自发的悬空的倾向行为——这种特性,如果不加以警觉,就会持续工作,将我们宝贵的注意力资源消耗殆尽。
而注意力的缺失,就是我们痛苦和焦虑的根源。
许多人苦恼于不自律、拖延、懒惰、焦虑、无意义感、虚无感、不快乐…种种的困惑泥潭和负面情绪,大都源自于此。
普通状态下,思维就像空调噪音那样,虽然一直存在但是你几乎注意不到,直到你有意识地把它关掉,才会突然发现原来一直存在这样的声音,在蚕食着注意力,让你一日终了仍不知所谓。
而面临挑战危机时,思维的噪音就会放大到难以承受的地步,表现为恐慌、焦虑、无助甚至抑郁。
思维是伪装的虚幻自我(六耳猕猴)
你可能会自然得出结论:要控制住思维,夺回注意力!只在理性思考时打开,在此之外,就要将思维关闭。
的确是这样。
然而这里的难点在于,思维会让你误以为在思考着的就是你自己。
换句话说,思维非常善于伪装,就像孙悟空的心猿“六耳猕猴”(虚幻的自我),把真正的孙悟空(真我)代替了,很难识破,赶不走也打不死。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让人误解了思维思考具有天经地义的合法性。
不过,我们终归要意识到,思维只是大脑的一项功能,跟手脚口鼻的性质是一样的,都是身体具有的诸多功能,都带有工具属性,面对实际问题我们需要它来理性思考。
不需要时,就要将其关掉。就像手机作为一个工具,用到时拿起,不用时放下。总是无意识地时不时拿起手机看一眼刷一刷,就会被工具奴役。
大脑就像一台24小时刷短视频信息流的手机——而你却找不到甚至意识不到要按下锁屏关机键。
做有意识的观察者
摆脱思维控制的关键,就是要找到并唤醒真正的有意识的自我:一个后退一步脱离自身身体,站在客观视角看待自己的“观察者”。
这个“观察者”,才是真正的自我,才可以识破六耳猕猴的虚幻假象,让大脑停止思考,夺回注意力,聚焦在真正想做要做的事情上。
此时你会发现,你所处的现实情境是怎样的,会自然看出最大的问题是什么,需要采取的行动是什么。
先前因为大脑止不住杂念而产生的种种困惑也都消失了,不再被过去或未来的时间束缚,不再有各种负面情绪牵绊。
这样也就是达到了专注当下的“临在”状态,思绪清空,心思明澈。
没有纠结犹豫、内耗拖延,也不需要苦大仇深的所谓自律、意志力。
一切都不再显得那么刻意,一切都将变得顺滑自然。
可以想象,如果能达到每天大部分时间都是这种状态,心态能不平静吗?工作能不有成就吗?生活能不快乐幸福吗?
人生的修行,就是要不断练习,持续保持在“专注当下”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