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出力》笔记



最近看了一个日本作家写的《输出力》。做些笔记总结。

  • 知识周转:要有知识周转的概念,类似资金周转、库存周转,只有周转一圈,知识才能增值,才能增强对知识内容的调用能力,从而发挥出真正的作用。现在还谈不到周转速度的问题,更多是先要实现周转的问题。在意识上,要对于输入有输出的思维习惯,而不是输入完看完就以为是终点。
  • 输出输入占比要达到9:1。没错,越到后期,越要输出为王。输入1分,就要将其输出出来,且要想法反复利用挖掘,放大到9分出来。
  • 对输出力的强调,不单是说要注意输出;还在于:速度与频次;数量;质量;
    • 速度与频次:一有输入,就快速输出,不要等,不要间隔太久;类似于数据流,有批量,也有实时、近实时——日常的输出就要采用后者的模式,即一有一定量(如一个知识点)或一定时长(如半天或1天)的输入后,就(在SNS上)发出来,这种输出的压力也会倒闭输入时带着问题,以及做结构化整理。速度上来了,频次也自然会上来;就是将输出碎片化到点滴中。
    • 数量:保证一天至少有一条输出;否则这一天似乎就跟没好好过似的;
    • 质量:并不是啥都往外发,而是有基本的质量要求:比如要有基本的结构化梳理、独到的视角、不一样的内容价值等。唯有如此,才能起到输出倒逼输入的作用。但是并没有要求到每次输出都长篇深入,只要是经过自己梳理或思考的结构化片段内容即可。最基本的,至少可以是一段笔记或感想。
  • 输出的范围:不只是文字,也包括图片、视频、语音;也包括技能的练习、实践。
  • 输出的心态:不需要将其看的过重,只是每日的练习,勇于去面对每日的小挑战;也要有责任感,要有输出、分享的责任感、职业感,作为如果不想做了的时候的兜底。
  • 输出的状态要求:要保持持续的输出状态,就需要整个人要有基本良好的状态,如果经常熬夜、浑浑噩噩、不知所谓,控制不住刷手机,自然是无法做到稳定输出的。所以,跟要保持基本状态的要求是相连的。一旦想要放松放纵,就想想,这样做会影响输出的责任履行,还是不要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