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的几部电影
最近看了几部电影。
国王理查德
女子网球界大威小威的名头如雷贯耳,她们的父亲功不可没。故事题材类似《摔跤吧爸爸》,但呈现出的内容丰富程度和深刻程度要好太多。理查德在家里就像国王一样独裁,说一不二,好在他的坚持是正确的。同时这不完全是一个伟光正的角色(中国乃至东亚文化中的弊病),在另一面又是一个下三滥,电影也没有避讳将其排出来了,只是不作为重点刻意展开渲染。
有段剧情是说理查德请来了佛罗里达州的著名教练,接收大女儿进入他的学校培养学习,理查德不但强制要求不能参加青少年比赛,什么时候转职业他说了算;这还不够,全家搬到佛州的住房、工作、生计,这个教练也都要全包了。按照东方人的价值观,这尼玛得对教练感恩戴德吧。可人家偏不,继续傲娇坚持着自己的原则,不知道的还以为谁供着谁呢。教练几次三番希望大威参加比赛都被理查德拒绝了,直到最后一次矛盾终于爆发,争吵到最后,教练总算打算要提起这一家子吃住都靠着他养着的事实,还补发冷嘲热讽:你们家的房子真好看啊,要我提醒一下吗,是谁给的这个房子吗?
我还在想着,这下完蛋了,终于说到这份上了,关系要彻底破裂了。可理查德回头来了一句:“你不会继续说这个的,你不是这么没面的人。”(大概是这个意思)。
这是我对这部电影印象最深刻的台词。
至暗时刻
上映那年就看过,如今是再次看,还是很有味道。不说男主刘易斯的精彩演绎,一些新的值得深挖和思考的点:
抛开电影塑造和导向,回归历史:当时条件下,丘吉尔的硬刚政策一定是正确的吗?还是赌徒心态,只不过是赌对了(类似中国明朝时的于谦坚持北京保卫战)?而且考虑到战后英国在世界地位一落千丈,被美国反超,避过锋芒保存实力会不会是更好的策略?
丘吉尔呕心沥血,殚精竭虑,带领英国军民战胜德国法西斯,鼓舞人心的精彩演讲和硬汉形象深入人心,成为世界级的政治家,这要是放在中国得是多么大的荣耀和威望啊,给他做皇帝山呼万岁恐怕都不够的。或者,丘吉尔把英皇室踢开自己上位,也不会被说什么,而是觉得理所当然顺理成章,此时诸葛亮那种忠君思维都得让步——没办法,这成就太高了,已经不是功高盖主了,而是主子自己也会心甘情愿退位让贤了。
可是二战结束后,丘吉尔下台了,还是被选下去的。这是东方思维转不过来弯也理解不了的。
历史上对此好像还真有说法。斯大林冷嘲热讽:你打了胜仗,人民却罢免了你。看看我,谁敢罢免我?
丘吉尔倒是看得很开,回应道:
我所捍卫的,就是能把我选下去的权利。
哪吒2
上半年大肆宣传、票房过百亿、能进入电影史排名的《哪吒2》在互联网平台上线了。
抱着好奇的心态看了下,越看越不对劲,看到快1个小时土拨鼠那里实在是看不下去了。
老掉牙、刻意的搞笑烂梗,让人不适、无语。
开头就设定的故事线,是参加成仙的考试。申公豹的动机,也是为了晋升十二金身——出路追求都是清一色的进体制内考公、当大官。
没有剧情铺垫,人物没有深刻反思,就是一味地为了反抗而反抗,过度消耗本就单薄的主题,让人反胃。
这种剧情也能拿100亿,只能说时也命也。还有太多人生活在信息茧房里,给了点炫酷吊炸天的特效,再扯着嗓门喊几句叛逆就似乎威武雄壮起来了,也跟着燃起来了。
看其他影评说后面大战直接把陈塘关百姓屠城杀光,李靖夫妇躲起来,主角团也没啥表示,更加确认了国内电影价值观的空虚。
没有对制作团队的不敬,只是觉得,国内的内容制作,炫技的确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而内核框架仍然没有跳出传统固化的窠臼。这种现象,在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领域,是一以贯之的。
为奴十二年
2013年奥斯卡的最佳影片。抛开政治正确不说,单就电影的剧情来说,还是挺扣人心弦的,也反映了那个特殊年代美国特有的黑奴制度背景。都说林肯的伟大,这部电影给出了具象的注脚。
另一个细节,看似多么悲惨的黑奴生活,如果放在中国古代,或者近代中国的那几段不能言说的那段时期,似乎又没那么惨了。就像《国王理查德》里,理查德一家是生活在贫民区的,也凸显了后面的逆袭。然而这个所谓的贫民区,是在90年代的一个独立house,年薪5万美元,有一辆能装7人的面包车,当家的父亲辛苦点,也同时有着两三份工作。